close


開基天后宮創建於1662(明永曆十七年),為台灣最早的民設媽祖廟。鄭成功治台後,感恩昔日馬祖庇祐鄭軍順利登港,將開基天后宮易茅為瓦,易寮為廟,1662年正式創建,冠以「開基」。因為不及大天后宮的規模及寬敞,俗稱「小媽祖廟」。


 


  今之開基天后宮,是一座二進縱深式建築,坐東朝西。第一進為前殿,第二進為帶拜亭的正殿,但因拜亭與前殿之間,沒有內埕分隔,混然成為一體。


 


   正殿供奉媽祖神像,在左右配祀千里眼、順風耳兩將軍神像,第三進為後殿,祀觀世音菩薩。天后宮內存有古匾數方,如:乾隆四十四年的「海天福主」、嘉慶十三年的"慈慧」以及道光二十年的「天上福星」等,其中尤以文苑晝畫家一峰亭林朝英手書,筆力勁秀,最為人稱道。此外,殿內一對石雕蟠龍柱,以三爪降龍為紋,樸拙簡練,刀法渾厚有刀,不僅是天妃時期的代表,也是石雕藝術的佳作。


    開基天后宮,俗稱小媽祖廟,是對應於西走坊寧晴王府邸改建的大媽祖廟而稱的。創建於明永曆年間,位於當時鎮北坊德慶溪出口南岸的水仔尾,是最早興建的媽祖廟,故以開基冠稱。清乾隆三十年 (西元一七六五年),知府 蔣允 君捐修。蔣元樞任知府時,再加修建,規模擴大。嘉慶以後至日據時期屢有修茸,臺灣光復前,遭盟機轟炸,嚴重破壞。民三十七年戊子(西元一九四八年),境眾大修。民國六十年辛亥(西元一九七一年)及民國六十二年癸丑(西元一九七三年),士紳境民募款重修,廟貌煥然一新。



 




 



 






 



 




 




 




 




 




 




 




 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